好盘友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提示:多个关键词中间加空格 例如:天龙八部 星河
查看: 581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 VA-《La Scala(斯卡拉歌剧院专题)22CD》合集[APE整轨/MP3/4.4GB] 含百度网盘 含115网盘

[复制链接]

主题
210
活跃值
12412
热心值
142
盘币
35379
注册时间
2015-2-19
最后登录
2022-2-11
在线时间
1341 小时

长期在线阳光心情普通精华版主勋章老会员勋章优秀会员鼎力支持荣誉会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3: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请尊重分享者,本资源仅限交流未经楼主同意严禁转载或盈利,违者封号处理!
链接:
点击进入百度网盘下载(←购买前请先验证分享链接是否有效)
密码:

网上有这个资源的电驴链,不过网上的电驴资源基本上都没有种子了。我手头有的资源,也不完美,其中 Vol02、 Vol06、 Vol07都只是192k的mp3。
  ——播音灰机

注:现在分享真难啊,百度审核时不时就抽风,Vol09由于百度审核不通过,压缩了部分文件独立分享。——2017.5.5
CD列表:
  •   托斯卡尼尼:斯卡拉剧院重建音乐会(2CD,ape)
  •   Vol01穆蒂:斯卡拉剧院重建50周年音乐会(2CD,ape)
  •   Vol02托斯卡尼尼:斯卡拉剧院的精选(2CD,mp3)
  •   Vol03斯卡拉剧院的著名歌唱家录音合集(2CD,ape)
  •   Vol04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精选-富特文格勒(2CD,ape)
  •   Vol05多尼采蒂:爱情灵药(2CD,ape)
  •   Vol06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卡拉扬(2CD,mp3)
  •   Vol07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朱里尼(2CD,mp3)
  •   Vol08莫扎特:女人心(2CD,ape)
  •   Vol09普契尼:波希米亚人-沃托(2CD,ape)
  •   Vol10穆蒂指挥的威尔第作品(1983-1991.Scala)(2CD,ape)



中文名称:斯卡拉歌剧院专题
英文名称:La Scala
资源类型:APE
专辑歌手:La Scala
地区:意大利
简介:

专辑介绍:

[1] Toscanini : Reopening of La Scala Concert



作曲:ROSSINI,VERDI,PUCCINI,BOITO
指挥:Toscanini
演出:
Milan La Scala Chorus
Milan La Scala Orchestra
录音日期:11 May 1946
CD编号:Naxos 8.110821-22
原CD唱片提供人:FrancisZhou

托斯卡尼尼与斯卡拉剧院
作者:邵奇青

托斯卡尼尼自1920年至1954年间曾录制过大量不同类型作品,它们分别用于广播、电视和录音。但唱片业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美国BCA唱片公司特别为托斯卡尼尼设立的第5录音室(H5 Studio),它大量录制品全部不尽人意(包括海菲兹在美国的录音),这在唱片史中成了解不开的迷。

1990年3月20日,BMG Classics总裁汉斯勒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并在4月份正式出版了《托斯卡尼尼全集》。《全集》包括系列集CD82张、VHS录像带9套、1948-1952年间电视广播的影碟10张和录音带81盒,可叹他录音数目之庞大。但这个《全集》远不是他的全部。NAXOS唱片公司在上世纪末购得托斯卡尼尼在三、四十年代演出录音的出版权,并以其一贯优秀的制作推出“不朽名演系列”的一批唱片,更是为托斯卡尼尼唱片的出版热潮推波助澜。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期间的录音相比纽约而言是少而少之,早期录音中的乐队作品在层次上显得特“薄”。尽管如此,这些唱片给后人留下了悉心倾听那“不会死亡”的美好音乐。托斯卡尼尼那节奏无比紧凑的独有的气质仍然咄咄逼人而来,他的唱片一听皆知。托斯卡尼尼随着这些唱片的面世又复活了。

在NAXOS的这个系列中,有一张名为“THE REOPENING OF LA SCALA CONCERT”(斯卡拉剧院重建后的首场演出)的唱片特别引人注目,它右下角记载着的日期:1946年5月11日(Broadcast on 11th May,1946),斯卡拉剧院这个难忘而值得纪念的日子,硬是把我们拉进时光隧道,让历史倒流了104年。在那一年,托斯卡尼尼开始和斯卡拉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8年的秋天,,托斯卡尼尼应多才多艺的波依托之邀,离开都灵的皇家乐团,来到政治气氛动荡不安的米兰,首次踏进了每况愈下的斯卡拉剧院。至此,从放纵的歌手、刁蛮的乐师、陈旧的规矩、老套的曲目开始,到固步自封的剧院经理、秩序放肆的剧场风气、食古不化而拥有包厢的豪门显贵、乃至整个米兰以及意大利的音乐演出模式,都在托斯卡尼尼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倔强的行为中彻底翻了个儿,使之纳入了本该属于音乐的和他自己的轨道。斯卡拉剧院在他的驾驭之下复活了,重新成为欧洲最优秀的剧院,他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威望。在这5年中,由于他为人耿直不善外交,在阔绰阶层树敌不少,以至在1902年5月11日晚,出现托斯卡尼尼在演出《假面舞会》中途的罢演事件。第2天,年仅35岁的年轻人固执地离开了米兰,踏上了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之路。

当时的《音乐与音乐家》杂志对于这一事件的评论,不如说是对托斯卡尼尼在这几年里的切实评价:“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位大师顶礼膜拜,把他奉若神明;如今他们(一部分听众)不再向他进香,而是向他开枪……我们认为,最后这场悲喜剧的真正原因应该在斯卡拉剧院一部分核心听众的浮夸作风中去寻找……至于我们,态度一如往常:我们完全赞赏他所做的一切。我们知道,他为保持这座米兰、意大利和全世界最重要的歌剧院的崇高声誉而身体力行,付出了巨大努力。”

1906年的秋天,在剧院经理卡萨查的试探下,托斯卡尼尼又回到了米兰斯卡拉剧院。此地的现状糟糕透顶,曾被他翻个底儿的陋习不仅恢复如初,且更变本加厉。一切现象表明:斯卡拉剧院不能离开这位意大利最伟大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一如既往地再次进行严厉的“整改”。他在演员、乐师、剧院经理和包厢拥有者身上“开宰”,苛刻条件中的“不准”和“绝对禁止”较以前更过,“要幺接受,要幺另请高明”,他对音乐事业的严肃立场可谓旗帜鲜明。在“疯子”(包厢拥有者们对他的称呼)短短2个月的调教下,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12月19日,托斯卡尼尼指挥比才的《卡门》首演,演出无暇可击,大获成功。在1906年歌剧演出季中,他共指挥了70场,《艺术世界》对他的演出发表文章:“托斯卡尼尼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理所当然地得他所应得的听众们的喝彩。”但是他那“我行我素、旗帜鲜明”的处事作风,总归会埋下隐患,且一触即燃。1908年,托斯卡尼尼在交响作品演出季的准备中,因拒演他认为没有艺术价值的科洛纳罗的一首间奏曲,而遭至演出协会的减场决定,托斯卡尼尼提出上诉,要求赔偿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米兰法庭受理此案后,作出了一个所罗门式的裁决:演出协会有权取消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两场音乐会;托斯卡尼尼有权得到经济赔偿2000里拉。事后托斯卡尼尼深感失望,他无意和对方握手言和作任何妥协。1908年5月7日,他指挥了那场留给他的音乐会,人们已知道此后的结果,因此场内水泄不通,人人屏息静气。在乐队认真默契的配合中,托斯卡尼尼的演绎如歌如诉,感情真切,人们似乎谅解了他的执拗而鼓掌不止,完全倾倒在他出类拔萃的“魔力”面前,毕竟他是冠盖乐坛的稀有天才。演出结束,托斯卡尼尼第二次愤然而走,他离开了意大利,奔赴纽约达7年之久。

1918年11月19日,托斯卡尼尼受米兰市长艾米里奥·卡尔达拉之邀,回斯卡拉剧院指挥《梅菲斯托费尔》,以庆祝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这是十年来又一个使米兰群情激奋的晚上,人们欢呼雀跃,而他却因朋友波依托不久前去世而颇感忧伤和哀愁,他可能想起波依托在20年前到都灵来找他的情景,从此,他俩在米兰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自己也与斯卡拉剧院结下了不解的恩怨情结。

同年,斯卡拉剧院发起募捐活动,托斯卡尼尼匿名捐赠给剧院十万里拉。

1921年,托斯卡尼尼应聘担任斯卡拉剧院的艺术指导,考虑到剧院的经济状况,他主动要求以每个演出季一千多里拉的租费为家人租了一个包厢,并且坚决不打折扣。

1920年5月,艾米里奥·卡尔达拉把托斯卡尼尼正式请回到已成为独立自治机构的斯卡拉剧院,挑起了领导剧院的重任、同时筹组固定的乐队和组织巡回演出。这年,他组建了百人的交响乐团和120人的合唱团。他认为:指挥艺术象数学一样,必须严谨慎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他用这一观点要求乐队,并使它长期保持在最佳的合作状态之中。这段时间,他已脱离了精神危机,心情特好,在舞台和剧场扩建时,他率领着自己庞大的演出团踏遍了大半个意大利后,又于11月29日在那不勒斯上船开始远征,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和北美大城市。不到一年,共演出220场,每场平均历时三个半小时。不久,他又组织了第二次巡回演出,斯卡拉剧院乐团因此而名声大振。回到米兰后,斯卡拉剧院连续组织演出季,托斯卡尼尼指挥了无数部作品,他成为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剧院在托斯卡尼尼为期八年的绝对统治下,已真正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剧院。当时,法西斯政权已控制了意大利,紧张的政治气氛令人窒息,“领袖”肖像挂满了各个机构,因托斯卡尼尼竭力反对,斯卡拉剧院没有悬挂墨索里尼肖像,这点连墨索里尼也奈何他不得。

1929年5月30日,托斯卡尼尼率团在维也纳和德国作巡回演出后回国,这此访问演出达到了艺术水准的顶点,车厢里因演出得到最高荣誉而气氛热烈。但所到之处的耳闻目睹却使托斯卡尼尼的心情充满阴云,他和欧洲都有着潜在的危险,悲剧性的战争可能一触即发。他感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和斯卡拉剧院分手,他需要新环境、新同行和新感受来充实自己。这样,托斯卡尼尼第三次离开了斯卡拉剧院,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纽约。

托斯卡尼尼的斯卡拉剧院时期就此结束,但并不代表他和斯卡拉剧院缘份已尽,否则就不会有上面提及的那张唱片面世。

1943年7月23日,墨索里尼倒台。

在空袭中严重受损的斯卡拉剧院的外墙上打出了“托斯卡尼尼万岁”和“托斯卡尼尼回来”的大幅标语,托斯卡尼尼在国家广播公司第8录音室(H8 Studio)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流下了欢乐的泪水:“盼到了,我的祖国终于得救了!”同年11月,他应意大利反法西斯分子阿·波尔吉的请求,在一场音乐会中加演了《国际歌》,由托斯卡尼尼在事先亲自配器,演出结束后,他把亲笔签名的总谱赠送给阿·波尔吉,使这个无政府主义者着实珍藏了一生。

战争终于在1945年结束,一场噩梦随之告终。米兰市长安东尼奥·格雷比提出了“要面包,要剧院”的口号,斯卡拉剧院成为米兰最早得以重建的建筑物之一。托斯卡尼尼为此举深深感动,这年6月,他委托女儿沃丽转交给米兰市政厅100万里拉,资助剧院重建。格雷比市长立即写信给沃丽:“请您再一次转达我个人和全体市民想尽快在米兰看见大师的愿望,他的到来将对剧院的重建和艺术生活的革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又被应邀担任了斯卡拉剧院的艺术指导。

米兰市民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斯卡拉剧院重建后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首场演出。1946年4月22日,托斯卡尼尼终于回到了米兰。当晚,他就迫不及待地与剧院的新经理见面,提出一大堆问题后,要求请回1920年组建乐团时的原班人马。他的愿望很快就得到了满足。5月3日到10日的八天中,他们对罗西尼、威尔第、波依托和普契尼的作品进行了紧张的彩排。独唱有莱娜塔·苔芭尔迪、马法尔达·法维罗、约兰达·加尔迪诺、焦凡尼·马利皮埃罗、马利阿锘·斯塔比莱、坦科莱迪·帕塞罗、朱塞佩·奈西和卡尔洛·福尔蒂等演员加盟。

1946年5月11日晚,米兰解放一周年后,斯卡拉剧院重新开放了,皮埃尔马里尼大厅被兴奋的人群挤了个水泄不通,三千多人把池座、包厢,甚至回廊坐得满满的,大家心情激动不已,久不听到的调弦声从乐池里飘出,代替了以往的空袭警报声和飞机轰炸声。调弦声止息,场内如同旷野般地寂静,当托斯卡尼尼疾步走出时,“寂静的旷野”中突然爆发出好似突然从高处直泻而下的万丈飞瀑的掌声,震撼着整个大厅,经久不息。与其说是对托斯卡尼尼的鼓掌,不如说是对他所代表的精神鼓掌,对他的正直顽强鼓掌,对他热爱音乐、热爱自由、热爱祖国的品质鼓掌。这位近80岁的老人在轰鸣的掌声中穿过乐师的行列,跨上指挥台。

场内恢复了寂静。音乐会开始。老人前伸的双臂微微颤抖,他用眼睛示意首席小提琴起奏,瞬时音乐在老人手中倾泻而出,他在斯卡拉剧院48年里的感情百味,在此刻一并融进了每个音符之中,同时交织着对恢复和平的喜悦、对祖国新生后的希望、对米兰人民的感激,以及目睹战争创伤时的痛苦……。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NAXOS唱片公司发行的这张现场录音唱片记录了这位老人在披靡乐坛61个春秋时的壮美演绎,我们触摸着那个时代的脉搏,它包含着凝重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无愧是唱片宝藏中一颗弥足珍贵的钻石,也必定成为爱乐人收藏品中的“镇宅之宝”。
在以后的11年里,这位年迈的老人尚是为了音乐在意大利和美国之间来回奔波。其间,只要米兰斯卡拉剧院有邀,他还是欣然应命登上剧院的指挥台。
20世纪是产生伟大指挥家的世纪,但无一能和托斯卡尼尼相提并论,因为他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原文转自中国音乐网
(刊《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12期)
图片资料部分转自陈立着《唱片里的世界-续集》中的文章:斯卡拉歌剧院重建开幕音乐会。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 Various Artist: Dieci Grandi Serate alla Acala

唱片目录:

VOL.1 斯卡拉剧院重建50周年音乐会
Riccardo Muti穆蒂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VOL.2 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剧院的精选
Arturo Toscanini托斯卡尼尼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

VOL.3 斯卡拉剧院的着名歌唱家录音合集

VOL.4 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精选
Wilhelm Furtwangler富特文格勒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VOL.5 多尼采蒂《爱情灵药》全剧完整版
Rosanna Carteri、Luigi Alva、Rolando Panerai、Giuseppe Taddei等演唱
Tullio Serafin赛拉芬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1958年现场

VOL.6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全剧完整版
Elisabeth Schwarzkopf、Irmgard Seefried、Sena Jurinac、
Rolando Panerai、Mario Petri、Mariella Adani、Luisa Villa等演唱
Herbert von Karajan卡拉扬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1954年2月4日现场

VOL.7 罗西尼歌剧《意大利姑娘在阿尔及尔》全剧完整版
Giulietta Simionato、Cesare Valletti、Mario Petri、
Graziella Sciutti、Marcello Cortis等演唱
Carlo Maria Giulini朱里尼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1954年现场

VOL.8 莫扎特歌剧《女人心》全剧完整版
Elisabeth Schwarzkopf、Nan Merriman、Graziella Sciutti、
Luigi Alva、Rolando Panerai、Franco Calabrese等演唱
Guido Cantelli坎泰利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1956年1月27日现场

VOL.9 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全剧完整版
Maria Callas、Giuseppe Di Stefano、Anna Moffo、
Rolando Panerai、Manuel Spatafora、Nicola Zaccaria等演唱
Antonino Votto沃托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及合唱团
1956年现场

VOL.10 穆蒂指挥威尔第作品
Riccardo Muti指挥米兰斯卡拉剧院乐团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简介

歌唱家和爱乐者的圣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秦轲

斯卡拉歌剧院的名字对爱乐者来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在歌剧院落成的前150年中,有350部歌剧的首演都是在那里举行的,可以说歌剧院的每一次节日盛演开幕歌剧都被公认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重大事件。法国小说家斯汤达在看过演出后宣称斯卡拉歌剧院将会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院。

斯汤达在1817年的记述首次预言了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将成为歌唱家和爱乐者的圣地。米兰作为伦巴底的首府,其歌剧艺术可追溯到1717年,当时,奥地利统占者建造了雷吉杜卡尔歌剧院,正是在这个歌剧院,莫扎特和格鲁克初次赢得了他们的国际声誉。1776年的一次狂欢节里,雷吉杜卡尔歌剧院在一夜间化为灰烬。随后,在玛利亚·特蕾莎的督促下,当权者决定要同时建造两个歌剧院,一座以卡诺彼阿诺命名,专供宫廷使用,另一座则对中上流社会的人士开放,这座歌剧院规模更大,选在斯卡拉圣玛利亚教堂的原址修建,由此,命名为斯卡拉歌剧院。

这两座歌剧院都是由同一位建筑师朱色佩·皮尔马利尼设计。在斯卡拉歌剧院的设计方面,皮尔马利尼只是在一个宏大的基础上,再次演绎了他惯用的新古典主义设计,这一设计最终成为了一种模式,一个反复出现的标志,知道18世纪末,从里斯本到伦敦这种设计被到处模仿。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风格迥异,更为特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席位。

歌剧院的第一层是排成一圈的包厢,它与四层普通包厢和顶层楼座围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听众席,使歌剧院前排座位的听众能享受到理想的音响效果,而马蹄形听众席的中间位置就是皇室包厢。时光流逝,斯卡拉歌剧院几经修容,1807年歌剧院的后台扩展,1830年歌剧院内部在桑奎利科的主持下重新装修,1838年舞台被更新。1875年斯卡拉歌剧院从周围的建筑中脱颖而出,1921年摆脱了长期以来由少数人独占包厢的特权制度。

斯卡拉歌剧院在争取意大利统一的民族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歌剧院在每年的12月7日,也就是米兰的守护神圣安布罗斯的庆祝日举办节日盛演,后来,这一活动成为了意大利的一项传统。在战争中,皮尔马利尼设计的歌剧院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幸存下来,直到1943年歌剧院在联军的轰炸中被击中,但是歌剧院的修复工作在战争结束前就开始筹备了。修复后,歌剧院飞行提示塔加高了,尽管这破坏了屋顶线条外观上的和谐感。另外,歌剧院的乐池扩宽了,休息室也被重新加以设计。

1946年,斯卡拉歌剧院在阿尔图多·托斯卡尼尼的执棒下重新开张,上演剧目。十年后,“小斯卡拉”歌剧院可以说是为托斯卡尼尼而修建的,建筑师皮埃罗·坡塔鲁彼在斯卡拉歌剧院的左翼建起了一个设有600个席位的小型歌剧院。从此之后,斯卡拉歌剧院的每一次节日盛演的开幕表演都被公认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重大事件。

歌剧院大事记

1776年:米兰的大公歌剧院在火海中化为灰烬,建筑师朱色佩·皮尔马利尼被委托建造斯卡拉歌剧院。

1778年:1778年8月3日,斯卡拉歌剧院落成。

1807-1804年:卡诺尼卡对舞台进行了扩展。

1838年:舞台被更新。

1921年:在歌剧院独占包厢的特权被废除,门票销售和分配受控制的体制也被打破。

1943年:斯卡拉歌剧院被盟军轰炸,几尽毁灭。

1946年:歌剧院修复后于5月2日重新开放,歌剧院被加高,舞台被扩宽,乐池被扩展,休息室和衣帽间也被重新装修。

1955年:建筑师皮埃罗·坡塔鲁彼在斯卡拉歌剧院的左翼建起了一个设有600个席位的“小斯卡拉”歌剧院。

原文转自《音乐周刊》



盘乐网 (https://www.haopanyou.com)
美剧、电影、音乐、动漫、综艺、素材……应有尽有
资源来自于网络,请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播音灰机@音乐版

此处内容付费可见

此处内容需要向楼主支付盘币或购买VIP才能显示 已有 11 人购买 

支付 7 盘币 升级VIP


该资源其他网盘分享渠道→点此了解功能详情

使用115网盘下载(来自 bzmcwkde 的分享,下载需要单独支付 7 盘币)

免责申明 - 论坛版权1、本站所有资源均来自会员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仅供会员交流学习,禁用商业用途或盈利,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本站(www.haopanyou.net)支持正版,本资源版权归版权方所有,观看或阅读请到相应机构购买正版资源;
3、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参与录制、上传,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admin#haopanyou.net(#=@)),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楼主热贴推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BT资源无法下载:戳这里,不会发帖、金币相关等新手问题:戳这里
回复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为保留有用回复信息,此处有 11 个购买者的感谢留言已隐藏

主题
210
活跃值
12412
热心值
142
盘币
35379
注册时间
2015-2-19
最后登录
2022-2-11
在线时间
1341 小时

长期在线阳光心情普通精华版主勋章老会员勋章优秀会员鼎力支持荣誉会员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3:22:51 | 只看该作者

VOL.1

原文名:Concerto straordinario per il 50 anniversario della ricostruita sala del Teareo
中文名:斯卡拉剧院重建50周年音乐会
作曲:Rossini,Verdi,Puccini,Boito
指挥:Riccardo Muti
演出:
Milan La Scala Chorus
Milan La Scala Orchestra
录音日期:1996.5.18

指挥家简介:



里卡尔多·穆蒂最初在他的家乡那不勒斯完成了他的音乐教育,在马耶拉的圣皮耶特罗音乐学院师从温琴佐·维塔莱,获得钢琴演奏学位;后继续在米兰音乐学院深造作曲和乐队指挥,师从布鲁诺·贝蒂内利和安东尼诺·沃托,获得第二个学位。1967年,在比赛中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意大利人赢得“圭多·坎泰利”奖的获奖者,在音乐界一举成名。1969至1980年,他曾任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和音乐总监。从1972年起,他作为爱乐乐团(伦敦)的客席指挥开始举办系列音乐会,最终接任奥托·克伦佩尔,获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职位。1979年,这个以伦敦为基地的乐团任命他为音乐总监,并于1982年为桂冠指挥。1980-1992年间他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与该团一起广泛地巡演,录制了大量的唱片。

自1986年,穆蒂任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并于1987年还任斯卡拉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除在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萨尔兹堡音乐节(自1971年,他在音乐节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已成为一个传统)和斯卡拉之外,里卡尔多·穆蒂曾在费城、纽约、慕尼黑、维也纳、伦敦和拉韦纳指挥歌剧演出。每年他还作为客席指挥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近来他首次登上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台,在评论家和听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
————节选自SINA《指挥家:里卡尔多-穆蒂》



VOL.2

原文名:Registrazioni rare ed inedite con I’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中文名: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剧院的精选
作曲:Rossini,Verdi,Smetana,Strauss,Wagner,Cherubini...
指挥:Arturo Toscanini
演出: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指挥家简介:

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九岁入帕尔马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和作曲,1886年成为里约热内卢歌剧院的大提琴演奏者,代理指挥演出了《阿伊达》博得好评,从此就任正式指挥。同年返回意大利,在特里诺和米兰以指挥歌剧新作和瓦格纳的歌剧而著名。

1903-1906年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歌剧院指挥;
1908-1915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任指挥;
1915年回国,重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
1928-1936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1937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1937年美国音乐界为他挑选优秀演奏员组成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由他任指挥达十七年,直到1954年退休。

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本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他是从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过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原则,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

另外,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他对自己的演奏要求严格,力求表现得尽善尽美,其风格简洁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鲜明的个性与活力。
————节选自21hifi.com



VOL.3


原文名:Le voci storiche del Teatro alla Scala
中文名:斯卡拉剧院的著名歌唱家录音合集
作曲:Rossini,Verdi,Puccini...
指挥:Various Artist
演唱:Various Artist
演出: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VOL.4


原文名:Der Ring des Nibelungen
中文名: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精选
作曲:Wagner
指挥:Furtw?ngler
演唱:Ferdinand Frantz, Ludwig Weber, et al.
演出: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0.3.4,9,22 & 1950.4.4 米兰

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的情绪在舞台动作的要求下很快得到感应。音乐家们也许是胜过RAI管弦乐团的一个优秀集体,但他们承受着在罗马演出可以免除的演出压力;麦克风装置不够均衡,属于当时无线电广播的质量水平,它有利于小提琴,使小提琴快速乐段的大段含混音响和时而不明确的重奏过分突出。

斯卡拉歌剧院《指环》公认的缺点是两处比较重大的删节:一处是《女武神》中沃坦的第二幕的独白,另一处是《齐格费里德》中齐格费里德与流浪汉相会的场面。并非录音缺失,而是大师有意的删减。奇怪的是富特文格勒从来没有提及这两处删节————不管怎样,这一个录音可以说是不完整的。

斯卡拉的演出是现存的仅有一部由琪尔斯膝·弗拉格斯塔扮演布伦希尔德的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除了缺少强有力的高音C以外,她在此剧中有上乘表现,比她在两年后与富特文格勒合作为EMI录音演唱伊索尔德时更加投合剧情。但是,即便有弗拉格斯塔的光辉和费迪南德·弗朗兹扮演的出色的沃坦,也补偿不了阵容方面的其他不足之处(弗朗兹因某种原因没有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流浪者;代替他演唱的是嗓音轻柔、戏剧表现力较差的约瑟夫·赫尔曼)。

三位主要的男高音是斯卡拉阵容的主要缺点。冈特,特莱勃托夫扮演的齐格蒙德愚钝、有窘态,欠缺热情;塞特·斯万霍尔姆在掌握齐格弗里德的音调和节奏上粗心大意;马克斯·罗伦兹处于他一度辉煌的艺术生涯的晚期,状态欠佳。约阿希姆·萨特勒扮演的洛格表现一般,谈不上动人;彼得·马克沃尔特扮演的米梅处理声部时宛如讲话声响。其他方面,伊丽莎白·杭根在斯卡拉扮演《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中的弗丽卡,胜过伊拉·马拉纽克和艾尔莎·卡维尔蒂在RAl版唱片中的表现;但杭根扮演《齐格弗里德》中的艾尔达和《众神的黄昏》中的瓦尔特劳特却比不上玛加丽特·克罗瑟在罗马扮演的艾尔达和瓦尔特劳特那么出色。斯卡拉和RAI版唱片中由希尔德·科奈兹尼扮演的齐格琳德都过分呆板;这一不足之处应该由利奥妮.·里查内克在维也纳的演出加以弥补,就像《女武神》中的弗丽卡应该由克罗瑟在EMI版唱片的演出加以弥补一样。


连续听斯卡拉歌剧院和RAI版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会令人想起富特文格勒在歌剧院和在音乐厅演出之间的差别,不像他在音乐会和录音室演出之间的差别。这种对比构成了两场意大利《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间的主要分歧。但是,这主要涉及瞬间的感应问题,而不是一种演出凌驾于另一种演出之上的问题。
(阿杜安着《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整理)



VOL.5


原文名:L'elisir d'amore
中文名:爱情灵药
作曲:Gaetano Donizetti
指挥:Tullio Serafin
演唱:
Rosanna Carteri、Luigi Alva、Rolando Panerai、Giuseppe Taddei...
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8

歌剧简介:

「爱情灵药」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35岁时的作品,是为了塾档而写的。为了填补介於米兰的剧院在1832年的两出上演歌剧之间的缝隙,多尼采蒂和剧作家密切配合,仅花14天就完成了作品。「爱情灵药」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喜歌剧之一,是一部欢乐的歌剧,喜气洋洋,不少男高音都喜欢演这一部歌剧.

内容叙述乡巴佬的男主角,始终不敢对富家女表达爱意。正巧有个军人进村来想要横刀夺爱,男主角眼见爱人不保,向江湖郎中求来「爱情灵药」一帖。未料此时忽有大笔遗产,掉落浑然不知的乡巴佬头上,村女们忙不迭献上殷勤时,男主角误以为灵药见效,女主角却妒火中烧,等到眼见心爱的人掉下「一滴美妙的情泪」,这对有情人才终成眷属。

指挥家简介:

Tullio Serafin(1878—1968)

意大利歌剧指挥艺术的正统继承者——赛拉芬

在近代指挥艺术中,歌剧指挥家的地位无疑是很高的,由于歌剧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形式,因此它需要指挥家具有多方面的学识和广泛的驾驭能力,作为一个好的歌剧指挥家,除了应该精通音乐各个领域中的技能和充分掌握指挥艺术的手段以外,还必须深刻地了解文学、戏剧、美术、表演甚至于导演等方面的知识,不但如此,他还应该是一位善于建立威信和具有特殊领导能力的人物。在20 世纪早期的大指挥家中,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等人,都是杰出的歌剧指挥艺术大师,但是他们在指挥艺术史上都是作为双料指挥大师而出现的,即既指挥歌剧,又指挥交响音乐会,他们在其指挥生涯中都先后领导过许多著名的歌剧院和大交响乐团。然而,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投放在歌剧指挥艺术上的指挥大师,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比较少见的,但是,杰出的意大利指挥家赛拉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图里奥·赛拉芬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意大利指挥家。他于1878 年出生在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早年曾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主要是以小提琴为其专业的,此外还兼学对位法和作曲法。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他便在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的乐队中担任小提琴演奏员。 l900 年,22 岁的赛拉芬开始了他作为指挥家的新的艺术生涯,这一年,他担任了费拉拉歌剧院的指挥,在此后的儿年里,他又先后担任了托利奥歌剧院以及罗马的雷阿列歌剧院的指挥。在这段时间里,赛拉芬作为一名颇具才华的青年歌剧指挥家,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而他本人的指挥艺术活动也开始繁忙起来。1902 年,赛拉芬有幸成为指挥艺术泰斗托斯卡尼尼的助手,他从这位伟大的艺术大师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这对他后来成为杰出的歌剧指挥大师来说,实在是大有益处的。到了1907 年,赛拉芬又将他的指挥艺术扩展到了国外,这一年,他首次在英国指挥了闻名于世的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一流歌剧指挥家的杰出风采。 1909 年,由于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赴美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斯卡拉歌剧院便一眼选中了年轻的赛拉芬,从这一年开始,赛拉芬便走上了这个大名鼎鼎的神圣歌剧院的指挥台,担任了该院的首席指挥。1924 年,他又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担任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指挥,他在美国整整工作了11 年,直到1935 年才回到了祖国意大利。回国以后,他立即便以罗马和米兰为中心,大力开展了他的歌剧指挥事业,在回国的同一年,他就应聘担任了罗马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并一直乾到了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则更加广泛的在意大利以及欧美各国的歌剧院中往来,不断地指挥各种风格的歌剧演出,后来,他又在1962 年84 岁高龄时担任了罗马歌剧院的艺术顾问。

赛拉芬是一位严谨而正统的歌剧指挥大师,由于他是一个意大利人,因此身上有着一种天生的歌剧艺术细胞,对于歌剧艺术中的强烈的歌唱性与戏剧性,有着一种本能的理解优势。赛拉芬在指挥意大利歌剧时,给人的感觉是极其的正统,他是意大利歌剧这一古老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的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在20 世纪老一辈的指挥大师中,他是继托斯卡尼尼之后的最为重要和出色的意大利歌剧解释者。与托斯卡尼尼一样,他也以指挥作品极富深度而著称。更为突出的是,他对于歌剧作品的戏剧性的揭示上,有着一种独特的能力,他能够在确保歌剧戏剧性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歌唱家的高超声乐技巧,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而达到艺术上的最高升华,是他的一大特长之一,这种极为显赫的能力大概也要归功于他年轻时为托斯卡尼尼担当助手时的受益吧。

赛拉芬主要擅长的作品是自罗西尼以来的主要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的作品,在这些作曲家的作品中,又尤以贝里尼、唐尼采蒂、威尔弟和普契尼的作品最为拿手。他指挥这些作品时风格掌握准确,内容揭示完美,音乐的处理生动而自然,最大限度的挖掘了作品特有的深度,能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他的指挥风格沉稳潇洒、落落大方,从不别出心裁的哗众取宠。在对待作品上,他也象托斯卡尼尼一样忠实于原作,持有着一种严肃而认真的态度。

赛拉芬在其一生辉煌的指挥生涯中,始终表现出了一种兢兢业业的埋头献身精神,他一辈子到处奔波,不知疲倦地从事着他所醋爱的歌剧指挥事业,为意大利歌剧艺术伟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这也正是人们衷心爱戴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赛拉芬一生除了指挥歌剧演出以外,灌制唱片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这方面也同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具有经典性的歌剧唱片,这些唱片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珍品了。在赛拉芬指挥录制的大量作品中,恐怕最为出色的就是威尔弟的《茶花女》、《阿伊达》、普契尼的《绣花女》、《图兰多特》和《曼侬·列斯科》了,除此之外,贝里尼的《诺尔玛》、唐尼采蒂的《拉美摩尔的露其亚》以及凯鲁比尼的《梅第亚》等作品,也是他极为出名的录音。而且,这些作品都是他与一些伟大的歌唱家如卡拉斯、安赫丽斯和苔巴尔迪等人一起录制的,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赛拉芬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歌剧指挥家,而且还是一位慧眼识才的艺术伯乐,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涯中,曾经帮助和提携过许多富有才华的歌唱家,而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他发现和培养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的壮举了。 1947 年,年仅24 的卡拉斯在意大利维罗纳的露天剧场演唱彭契埃利的歌剧《乔贡达》时,被当时已步入老年而德高望众的赛拉芬一眼看中,他被卡拉斯那美丽的歌喉和精湛的歌唱能力所倾倒,并以他那犀利的艺术眼光发现了卡拉斯身上的巨大潜力,于是他便四处奔走,到处为卡拉斯进行推荐和疏通,并亲自对她进行指导,与她合作举行演出,这一切都使得卡拉斯如虎添翼,在艺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以至于后来获得了“女高音之王”和“歌剧皇后”的美誉,在这方面,除了卡拉斯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天才以外,赛拉芬对她的发现、培养和扶植则是功不可没的。

赛拉芬对于现代听众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在意大利近一个世纪中群星灿烂的指挥艺术界中,他是一个重要的、起着桥梁作用的人物,即由托斯卡尼尼向朱利尼和穆蒂等人过渡时的指挥家,因此,他的历史地位是很独特和耐人寻味的。赛拉芬一生的业绩,无论是对意大利歌剧艺术的过去还是未来,都是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和作用的,因此他被称为“意大利歌剧指挥艺术的正统继承者”,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今天,当人们在缅怀这位杰出的大师时,以上的评价就显得更加的真实、贴切和恰如其分了。
————转自《音乐大辞典》



VOL.6


原文名:Le nozze di Figaro
中文名:费加罗的婚礼
作曲:Mozart
指挥:Karajan(卡拉扬)
演唱:
Rolando Panerai,Irmgard Seefried,Mariella Adani...
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4

歌剧简介: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的颠峰之作,是世界歌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之一。

这部歌剧的脚本源自法国启蒙主义时期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话剧,讲述的是伯爵的男仆费加罗即将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喜结良缘,而伯爵却妄图恢复已经废除了的贵族的“初夜权”,进而将苏珊娜据为己有。费加罗与苏珊娜以及伯爵夫人一起设计巧妙地教训了用情不专的伯爵。有情人终成眷属。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了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创作歌剧《费加罗》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人们从歌剧中可领略到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才,从那终曲的音乐中可听出莫扎特的作为“第三等级”中一分子的自豪之情。剧中“不要再去做情郎”等脍炙人口的唱段在我国也早已被人所熟知。



VOL.7


原文名:L'Italiana.in.Algeri
中文名: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全剧完整版)
作曲:Rossini
指挥:Carlo Maria Giulini
演唱:
Giulietta Simionato、Cesare Valletti、Mario Petri、
Graziella Sciutti、Marcello Cortis
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4

歌剧简介:

《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

三幕喜歌剧,剧本是由阿奈利根据《伟大苏里曼二世的美丽女奴罗克瑟拉娜》的传说撰写的。罗西尼谱曲,1813年5月22日在威尼斯圣贝内代托剧院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

演奏时间:序曲:8分 第一幕:57分 第二幕:62分

剧中人物:

穆斯塔法 阿尔及尔总督 男低音
埃尔维拉 其妻 女高音
祖尔妈 埃尔维拉的女奴 女中音
哈利 海盗头目 男中音
林多洛 总督之宠仆 男高音
伊萨贝拉 意大利女郎 女中音
塔代奥 伊莎贝拉之男友 男中音

指挥家简介:

1914年5月9日,朱利尼出生于意大利东南部城市巴列塔。

1944年30岁时,朱利尼才第一次执棒指挥奥古斯泰奥乐团演出(乐团后改名为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两年后被任命为罗马电台乐团总监。1950年他受委托组建米兰电台乐团,并亲自出任指挥,同年在贝尔加莫市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歌剧演出(剧目《茶花女》)。

朱利尼的冒起,引起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萨巴塔的注意,邀请他在斯卡拉歌剧院当指挥助理,1953年后继为首席指挥

朱利尼在国内指挥界有了名声,便开始向国际乐坛进军,1955年他应聘为罗马歌剧院首席指挥,并首次出国在爱丁堡音乐节、美国指挥演出。3年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首次亮相。并于1960年率领该团赴美国、日本巡回演出。

1963年,他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演出, 《唐?乔万尼》,1967年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茶花女》。1969年-1972年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1973年-1976年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8年-1984年转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现今他定期客席指挥世界各地著名乐团演出。

在近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中,朱利尼荣获不少名衔,其中包括维也纳爱乐协会授予他的名誉会员、维出纳交响乐团赠给他的"布鲁克纳指环" 、芝加哥迪?保罗大学颁给他的名誉博士学位、国际马勒基金会授予他的马勒奖章等。1989年5月,为了表彰朱利尼对DG唱片公司的卓越贡献,DG特意赠予他"金留声机",这是DG所发出的最高奖项。



VOL.8


原文名:Cosi fan tutte
中文名:女人心(全剧完整版)
作曲:Mozart
指挥:Guido Cantelli
演唱:
Elisabeth Schwarzkopf、Nan Merriman、Graziella Sciutti、
Luigi Alva、Rolando Panerai、Franco Calabrese
L 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6.1.27
歌剧简介:
《女人心》是莫扎特后期创作的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典范之一。同《唐·璜》一样,它深刻地反映了莫扎特对喜歌剧创作所持有的不同寻常的严肃。在保持喜歌剧幽默气氛的同时,在古典诗剧和奏鸣曲式的框架内,莫扎特和剧作者力图表现的是他们对人性,对人物的心理、欲望和情感的认识与理念。它们表面轻松的形式、它们让人喜闻乐见的情节和音乐表述象那个时代很多艺术作品一样,常常能让当时的人们轻易将之等同于通俗。但那些对世俗现象深刻的呈示,对剧情和整幕的音乐结构的精心安排,使后来尤其是现今的人们不难认识到它们在古典美学之外的哲思,这正好像伏尔泰创作《天真汉》时字句中富含深意的笔触。
另一方面,《女人心》在歌剧的写作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常常被称为“Opera Ensemble”。各种重唱占据了通常是男女主角抒情的咏叹调;乐队远远不是在伴奏,木管的织体不是穿插而是轮流的同人声一起歌唱;管弦乐色彩的对比极其丰富……所有这些音乐上的特征,我更愿意用一句话来说明——那是部你听到序曲后就不舍得放下整部的歌剧。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的歌剧写作技巧达到了最高峰,它是一部奉王命而写的作品。这是一出滑稽热闹的戏,但这一次莫扎特放弃了描写性格的作法,他尽情发挥了他所有的形式的与和声的材料,造成了一篇佳妙的音乐。人称《女人心》是莫扎特的《仲夏夜之梦》,这说明了我们应该怎样欣赏这篇音乐。(摘自UltraWWW乐友发布版本专辑介绍,特此鸣谢 )
指挥家简介:
1956年11月24日,盖多·坎泰利(Guido Cantelli)搭乘一架飞机从巴黎出发前往美国履行事先同纽约爱乐乐团签订好的合约。可飞机在奥利机场起飞不久后就在一团火光中坠毁了,机上乘客无一生还。这个原本有望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颐指气使的指挥就这样结束了短暂的音乐生涯。
生于1920年的坎泰利在罹难时年仅36岁,他刚刚接任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指挥一职,并很有可能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后来这个职位交到了列奥纳多·伯恩斯坦手中。
虽然几乎跟神童扯不上什么关系,坎泰利还是在14岁那年就初登舞台了,不是指挥家而是以钢琴家的身份。9年后他成为了诺瓦腊当地Teatro Coccia的艺术指导兼指挥。应征入伍中断了坎泰利的指挥生涯。他拒绝为纳粹而战,因而被关进了德国劳动营。如果不是他逃脱并设法隐秘的活了下来直到二战结束,这段集中营的经历肯定会毁了他的。就算是这样,他还是落下了胃溃疡的毛病,这病在他剩下的生命中不断困扰着他。坎泰利战后在意大利继续他的音乐生涯。幸运的是,正巧那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正在为他的NBC交响乐团寻觅一个指挥作助手。Testament公司曾经出过一张坎泰利和NBC的录音室录音(Testament SBT 2194),Harris Goldsmith在那张唱片的内页文字说明中描述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当时托斯卡尼尼找来斯卡拉歌剧院的经理人Antonio Ghiringhelli博士,告诉他他要找的指挥家的类型。1948年5月,Ghiringhelli邀请大师旁听坎泰利指挥斯卡拉管弦乐团的排练。曲目有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布索尼的《élégiaque摇篮曲》、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以及和内森·米尔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听完这个年轻指挥家的排练后,托斯卡尼尼变得异常兴奋,引用他的原话就是,“这就是我要找的风格”。在此之后不久,大师邀请坎泰利去美国指挥NBC交响乐团1948-49音乐季的四场音乐会。1949年1月15日坎泰利完成了他在美国的首演。
那些音乐会被公认为是典范。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资深评论家Francis Perkins这样评价,“坎泰利先生的技术显然非常纯熟;他的手势清晰而又具有象征意味,每一个音符都有明确的含义,乐队在他的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乐谱彻底消化的基础上的”。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托斯卡尼尼对这位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指挥家所取得的成功的赞赏......托斯卡尼尼对坎泰利的认可无疑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坎泰利身体力行,甚是努力,以至于在某些方面他已经可与托斯卡尼尼比肩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坎泰利看成是托斯卡尼尼近似的翻版,当然这只是形似。
坎泰利的指挥也有很多不同于托斯卡尼尼的自身特色。首先从本质上来说他的指挥摆脱了托斯卡尼尼的影响......托斯卡尼尼首先注重的是音乐的戏剧效果;而坎泰利则更加强调抒情性。不过这只是个大概,自然还有例外之处。
坎泰利和托斯卡尼尼之间的根本差异或许就源于他们的年龄差距,说实话那是一种很深的代沟。比托斯卡尼尼整整小了53岁的坎泰利只是个20世纪的孩子,他的保留曲目中有很多是托斯卡尼尼从未演奏过的。
......
(节选自《坎泰利与NBC交响乐团》Mortimer H. Frank/陈雍业)
简评:
坎泰里的这个现场版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快,不过既然要把整部歌剧装在2张CD上,想慢下来是不太可能的。第二印象是那天晚上斯卡拉歌剧院内的观众极其文明,除了序曲之外,其他部分基本听不见现场演出中常有的吸鼻子、咳嗽、跺脚的声音。几位歌唱家的状态都不错:Schwarzkopf和Merriman的配合天衣无缝,Sciutti的Despina也极富喜剧色彩。坎泰里对莫扎特作品的诠释略有浅薄之嫌,歌剧的讽刺意味没有得到什么体现。总体来说,这是一场不错的演出,但称不上经典。
————emre-giant


VOL.9


原文名:La bohème
中文名:波希米亚人
作曲:Puccini
指挥:Antonino Votto
演唱:
Maria Callas、Giuseppe Di Stefano、Anna Moffo...
L’Orchestra del Teatro alla Scala
录音日期:1956
《波希米亚人》简介:
普契尼的四幕歌剧《波希米亚人》(又译作《艺术家的生涯》)是世界各歌剧院中最常上演的名作之一。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1822—1861年)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穆尔朱将自己和伙伴们的亲身体验化为书中的情节,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梦想成为艺术家的贫穷青年和绣花女工间有笑有泪的生活与爱情故事。
关于此剧还有一段小插曲。最初,意大利作曲家鲁杰罗·列昂卡瓦罗(Ruggero Leoncavallo,1857—1919年)就曾建议普契尼根据这部小说谱写歌剧,那时普契尼拒绝了。于是列昂卡瓦罗就自己动笔写作剧本,并开始谱曲。不料,后来普契尼也谱写《波希米亚人》,而且抢先发表,使得列昂卡瓦罗极为不悦,因此和普契尼断交。列昂卡瓦罗同名剧晚一年,即1897年5月6日在威尼斯剧院作首次公演,但今天几乎已被遗忘。



VOL.10


原文名:Riccardo Muti dirige Verdi
中文名:穆蒂指挥威尔第作品
作曲:Verdi
指挥:Riccardo Muti
演唱:
Paul Plishka,Sesto Bruscantini,Placido Domingo,Giorgio Zancanaro
Coro,Samuel Ramey,Daniela Dessi...
录音日期:1983-1991
专辑简介:
威尔第年访穆蒂
安德鲁·克拉克/王崇刚编译  
随着房门打开的声音和一声“请进”的命令,里卡尔多·穆蒂请我走进歌剧圣殿中的圣殿——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指导的房间。
穆蒂无疑是斯卡拉的君王。在公共场合,他显得高傲而又威严,但私下里他的和蔼让人惊讶。在米兰工作15年后,他的演出已经是游刃有余,乐队的声音涂上了一层阴暗的色调,不像最初那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今年7月,穆蒂年满60岁,他开始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
“我去过世界的很多地方,但斯卡拉总显得很特殊,我必须为了我的理想而奋斗,因为斯卡拉是最好的,我为自己是意大利人感到骄傲。” 穆蒂说。
在斯卡拉演出威尔第作品越来越困难。穆蒂不仅要寻找高水平的歌手,还要把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延续当作自己的职责。为演出《茶花女》、《弄臣》和《游吟诗人》,穆蒂选择年轻的歌手让演出效果更真实。他严禁演员在咏叹调最后为了买弄嗓子随意插入高音,认为这与作曲家本意背道而驰。
威尔蒂逝世100周年为穆蒂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威尔第作品演出理念的机会。他对目前流行的厚重、宏大的演出风格表示怀疑,指出《游吟诗人》实际是一部非常轻快的歌剧,而《安魂曲》KYRIE中的男高音唱段应该唱得若有所思,而不是英雄式的。
穆蒂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作曲家,有人说我傲慢,但说心里话我不认为自己拥有演出威尔第的真理。过于关于莫扎特、罗西尼和巴赫作品我们已经作了很多,但是对威尔第我们了解多少呢。我们犯了很多错误,没有按着他所写的演出。如果读他的信,你会发现他总是提醒指挥和歌唱家要严格按照他写的表演。”
这并不是意味着穆蒂加入了本真演奏行列,他只是希望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威尔第风格。他说:“当威尔第刚出道的时候,铜管乐器还没有阀键,乐池根本不存在,剧院用日光照明。《纳布科》演出时,乐队与歌手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与50年后的《奥赛罗》和《福斯塔夫》大不一样。”
穆蒂还谈到他演出威尔弟的另一个体会,那就是威尔第歌剧中的唱词很重要。对于作曲家来说,每一句唱词都好象是米开朗奇罗的一尊雕刻。这也是威尔第对意大利语不流畅的歌剧同行不尊重的原因。
下个月穆蒂要指挥演出《假面舞会》,10月演出《麦克白斯》、12月演出《奥赛罗》。威尔第年之后,他要回到格鲁克、凯鲁比尼。
之后呢?
穆蒂回答:“我要继续留在斯卡拉,我不是艺术家,只能算是一名工匠。意大利给了我很多。对于祖国的赐予,我必须有所回报。”
后记:
众所周知,穆蒂最后说的那句话已经失效了。
2005年4月2日上午,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指挥里卡尔多·穆蒂,以辞职的方式结束了他与员工们难堪的争斗。整个事件过程,就像一个急转直下歌剧情节。两个月前,穆蒂似乎还是斯卡不可动摇的主宰,但他受到了与他合作20年乐手们的横加职责,几乎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63岁的穆蒂,曾被认为是一个自傲的、顽固的、有才气的并具有超凡魅力的指挥家。他从1986年开始掌管斯卡拉剧院,现在他却走到了被迫辞职的境地。
曾有未经证实的传言指穆蒂的下台是这套超廉价纪念套装唱片(在中国)大肆泛滥的原因之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899
活跃值
10713
热心值
387
盘币
35798
注册时间
2015-11-25
最后登录
2021-11-15
在线时间
814 小时

长期在线阳光心情老会员勋章鼎力支持荣誉会员普通精华夜猫子资源组成员热心人士

板凳
发表于 2017-5-3 14: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2 盘币

很少欣赏歌剧类,对美声唱法兴趣不大,当然是属于不懂哈
资源失效请站内短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2
活跃值
332
热心值
0
盘币
101
注册时间
2016-6-13
最后登录
2018-9-16
在线时间
24 小时
地板
发表于 2017-5-7 11:4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2 盘币

感谢楼主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0
活跃值
3484
热心值
0
盘币
729
注册时间
2015-2-14
最后登录
2021-2-8
在线时间
131 小时

长期在线老会员勋章

5#
发表于 2017-5-8 08:3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2 盘币

稀缺资源,可以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0
活跃值
2124
热心值
0
盘币
894
注册时间
2017-8-6
最后登录
2020-7-30
在线时间
44 小时
6#
发表于 2017-12-4 20:31:39 | 只看该作者
由于语言及欣赏习惯所致....歌剧类很少聆观....不过看到楼主不辞辛苦分享...果断收藏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0
活跃值
320
热心值
0
盘币
420
注册时间
2017-9-20
最后登录
2020-3-13
在线时间
9 小时
7#
发表于 2017-12-10 07:59:1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提供高质量的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0
活跃值
641
热心值
0
盘币
134
注册时间
2016-8-13
最后登录
2018-5-17
在线时间
40 小时
8#
发表于 2018-1-23 16:41:48 | 只看该作者
真心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0
活跃值
31
热心值
0
盘币
159
注册时间
2018-5-27
最后登录
2019-3-24
在线时间
1 小时
9#
发表于 2018-5-27 18:11:52 | 只看该作者
隐藏内容
回复

拉黑 使用道具 举报

严禁灌水、讽刺、挖苦、辱骂分享者行为。回复前请详读:点击进入 理性回复,以免永久封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自互联网,没有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未参与录制、上传。若本站收录的资源涉及您的版权或知识产权或其他利益,请附上版权证明邮件告知,在收到邮件后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22 [好盘友网] 管理员邮箱:admin#haopanyou.net(#=@)

sitemap|手机版|小黑屋|百度统计|好盘友 ( 粤ICP备18120888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